古时,鸡公山人烟稀少。明清始有袁、王、宋三姓人家,樵采度日。后来由于山下连年灾荒,民不聊生,才逐渐有难民上山。 ( M y+ w3 c1 n% H& W# l8 l5 m L / L5 f0 ~8 H1 w t$ D1904年美国基督教牧师李立生来中国传教,发现了鸡公山这块宝地,立即报告了驻汉口的美国领事馆,并写文章在西方报纸上宣扬鸡公山山径深幽,泉源甘美,气候清爽,适宜避暑等等。这样一来,美、英、法、德、挪威、瑞典、丹麦、日本、俄国等二十几个国家的传教士、商人以及设在武汉的英国汇丰银行、华昌银行、正金银行、大仓银行、俄国商行等都蜂拥而至,在鸡公山上购山租地,盖别墅、修教堂。: L$ K, N% |! }" j g
国内的封建军阀、买办资本家、地主豪绅也步其后尘,相继上山。除直系吴佩孚第十四师师长靳去鹗在山上盖了颐庐(志气楼)外,吴佩孚、肖耀南、杜节义等人也在山上建造了别墅。& K8 I' D; Y$ y( C1 {+ w4 s6 g
到抗战前夕,鸡公山共建造各式建筑500余幢,南北街开设的各种商店42家,有“不夜城”之称。1935年,常驻和避暑的中国居民429户,人口2392人(其中驻军600人),另外,避暑的外国人2201人。- J. o2 j. H2 C
鸡公山的南街,在本世纪初二、三十年代比现在还繁华,有小上海和不夜城之称,当时店铺众多,有钱庄、绸缎庄、呢绒、布匹店、杂物店、瓷器店、食品店、水果店、牛奶店、皮鞋店、裁缝铺、时令服装店、饭馆旅舍等等。他们大部分的商品是从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开封等地购入。 1 [8 W [- N, P. T6 l9 I5 [